“子曰:道聽而途說,德之棄也。” 兩千多年前,孔子的這句教誨,猶如一記警鐘,穿越時空回響至今。它不僅是對個人德行修養的警示,更道破了信息傳播中最易被忽視的陷阱 —— 未經證實的流言蜚語,既是對他人的不尊重,更是對自身道德底線的背棄。在信息爆炸的當下,這句古訓愈發凸顯出珍貴的現實意義。
道聽途說為何會成為 “德之棄”?因為它違背了求真求實的道德準則,也暗藏著傷害他人的風險。戰國時期,龐涓因聽信他人對孫臏的片面傳言,又被嫉妒之心蒙蔽,未經核實便認定孫臏會威脅自己的地位,最終設計陷害,不僅毀掉了同門的前途,也讓自己落得兵敗身亡的下場。若龐涓能摒棄道聽途說,以理性看待孫臏的才華,或許兩人能共同成就一番事業,而非釀成悲劇。在現代社會,這樣的例子同樣屢見不鮮:網絡上一句未經證實的 “八卦”,可能讓一個普通人遭受無端的網絡暴力;職場中一句隨意傳播的 “流言”,可能破壞同事間的信任,影響團隊的凝聚力。這些因道聽途說引發的后果,本質上都是對他人權益的漠視,對道德良知的背離。
反觀那些堅守德行的人,往往都懂得遠離道聽途說,以實證和理性對待信息。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著《史記》時,為確保史實的準確性,不僅查閱大量文獻典籍,還親自游歷各地,走訪知情者,對每一個細節都反復考證,絕不輕信傳聞。正是這種嚴謹求真的態度,讓《史記》成為 “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《離騷》”,也讓司馬遷的德行與學識被后世敬仰。在當代,科學家們在進行研究時,始終遵循 “大膽假設,小心求證” 的原則,任何結論都必須經過反復實驗和數據支撐,絕不會將道聽途說的觀點當作真理。這種對事實的敬畏,正是對 “德” 的堅守。
在信息傳播便捷的今天,我們更應牢記孔子的教誨,抵制道聽途說的誘惑。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,首先要保持理性的判斷,不輕易相信未經證實的內容;其次要樹立責任意識,不隨意傳播沒有可靠來源的信息,避免成為流言的 “傳聲筒”;最后要培養求真精神,遇到疑問時主動查證,用事實代替猜測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謠言止于智者”,真正有德行的人,必然是善于獨立思考、尊重事實的人。
“道聽而途說,德之棄也”,這句古訓不僅是個人德行修養的指南,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石。唯有每個人都摒棄道聽途說,以理性和良知對待信息傳播,才能讓真相不被掩蓋,讓信任得以維系,讓道德之光照亮每一個角落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