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”,出自《論語?里仁》,是孔子傳授給弟子的修身要義。這十二字箴言以辯證的智慧,為世人指明了自我完善的路徑 —— 既要以賢者為鏡主動效仿,又要以不足者為鑒反省自身。歷經千年傳承,這一思想仍是個人成長的階梯、人際交往的準則,彰顯著儒家文化歷久彌新的生命力。
“見賢思齊” 的核心,是對卓越的敬畏與對成長的渴求,而 “見不賢而內自省” 則是對自我的清醒認知與審慎修正。二者相輔相成,構成了儒家 “修身為本” 的完整邏輯。南北朝時,宋季雅因仰慕呂僧珍的清正才學,不惜重金買宅為鄰,在日常交往中觀察學習對方的處事之道,最終在呂僧珍的影響下,自身品行與能力大幅提升,贏得了周圍人的認可,這正是 “見賢思齊” 的生動寫照 —— 賢者如明燈,能為追慕者照亮自我提升的方向。而明朝于謙少年時便以文天祥為楷模,將其畫像懸于座旁,每日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誠實守信、是否擁有面對困難的勇氣,在不斷自省中修正言行,最終成長為受人敬重的君子,更印證了 “思齊” 與 “自省” 結合的強大力量。
在當代社會,這一智慧依然是個人精進與人際交往的關鍵密碼。在校園里,學生看到同學上課專注聽講、課后主動鉆研,便以其為榜樣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,同時反思自己是否存在上課走神、拖延作業的問題,在相互學習與自我修正中共同進步;在社區中,有人看到鄰居主動照顧獨居老人、參與公益活動,便效仿著關心身邊人,也會反省自己是否過于關注個人生活而忽略了鄰里互助。從個人層面看,“見賢思齊” 是突破成長瓶頸的鑰匙;從日常交往來講,當 “學賢自省” 成為更多人的習慣,便能營造出互助友愛的生活氛圍,讓身邊的人際關系更加和諧。
反觀現實,部分人在生活中陷入迷茫或與他人產生矛盾,根源往往在于背離了這一修身準則:對身邊的好人好事視而不見,自然失去了學習的方向;面對自身不足不愿自省,反而抱怨他人,終將在固步自封中難以進步。正如荀子所言,“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,則知明而行無過矣”,唯有將 “思齊” 的主動性與 “自省” 的深刻性結合,才能在個人成長與人際交往中不斷完善自我。
在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,儒家 “見賢思齊” 的智慧非但沒有過時,反而更具現實意義。它提醒我們,在身邊尋找值得學習的榜樣,在與他人相處時時常反省自己。當每個人都以賢者為標、以自省為尺,便能在自我完善中成為更好的自己,在日常交往中構建更溫暖的生活圈子,讓儒家修身智慧在平凡生活中持續煥發璀璨光彩。
